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发布GB/T 38775.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38775.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2部分:车载充电机与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GB/T 38775.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3部分:特殊要求》、GB/T 38775.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4部分:电磁环境限值与测试方法》共4项国家标准。
当前,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加速变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无线充电技术能够实现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全使用周期无人化操作的最后一环,同时也能极大提升用户停车充电的无感化体验。
无线充电系统是通过非物理接触的方式实现电能从电源/电网侧传输至用电设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体现为地面端到车辆端的电能传输,因此电源侧和用电侧存在电气、通信、磁路等无形“接口”,需要通过标准来规范相关的技术指标。为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开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体系研制工作。
该标准体系规划标准18 项,规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在公共以及私人应用领域的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功能要求、安全要求、通信协议、测试要求及试验方法、互操作性要求及测试方法、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
本次发布的4个标准按照国家标准的制定流程执行,包括了立项、编制、技术研究、会议研讨、测试、技术评审、报批、批准等步骤。本次发布的标准是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归口,参与单位包括了测试机构、国内外设备制造企业、国内外汽车企业、充电运营商、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测试设备制造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等,覆盖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零部件、技术研究、设备制造、测试认证、系统应用等各个领域,由全产业链参与完成。
本次发布的标准中有4项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通用标准,其中,包含了通用要求、车载充电机与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及特殊要求等。
通用要求及特殊要求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测试时需要遵循的功率传输、系统功能相关的要求,给出了明确的性能指标、安全指标、功能指标的基线化要求,明确了相关要求的测试方法,形成了对产品设计和测试的指导性和规范性动作;通信协议规范了无线充电的具体流程、参数和数据定义等,给出了系统功率传输部分的最小通信协议架构;电磁环境限值和测试方法给出了电磁环境曝露限值,提供了部件和装车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环境测试和评估方法。
本次发布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推动我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里程碑,丰富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体系和应用场景,真正发挥标准的技术引领作用。
2020年,国家新基建的大幕已经拉开,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无线充电可以大幅度提升充电的智能化程度,带给用户极致的充电体验。此次国家标准的发布,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将极大的促进行业发展进程,有感科技也必将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的大变革中发挥自己的推动作用。